首页 > 科普大全

2016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科普大全 2024-02-09 01:36:02
许多生活朋友不知道2016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对此很疑惑,那么今天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一定可以帮助到你。

2016年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k0/]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端午和端阳。2016年端午节在6月9日星期四,放假时间在9日、10日和11日。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是哪一天?

2016年端午节在6月9日星期四,放假时间在9日、10日和11日。

2016年假期安排:

2016年6月9日至6月11日,放假3天。

6月9日(星期四,端午节)是国定假日。

6月11日(星期日)是公共假日。

6月12日(星期日)的公共假期被转移到6月10日(星期五)。

6月12日周日照常上班。

端午节介绍

“段”字有“初”的意思,所以“段五”就是“初五”。根据历法,五月是“午”月,因此“端午”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五月初五为五月初五,字之音译也盖。”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也叫端午和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时节、崇武节、五月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拉节、诗人节、龙舟节等。虽然名字不同,但总体来说,各地人民的风俗是相似多于不同的。

庆祝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不仅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节日名称,而且各地也存在不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下午藏,下午粘树叶,挂菖蒲艾草,百病游,戴香囊,备祭祀碗,赛龙舟,竞赛,击球,荡秋千,用雄黄画孩子,喝雄黄酒,菖蒲酒,吃毒饼,咸蛋,粽子,时令鲜果。一些活动,如赛龙舟,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和地理界限,成为国际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的学说;纪念曹娥;从三代夏至日节;驱邪月邪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以上每一个都有自己的来源。根据闻一多《端午考与端午历史教育》中所列的100多部古籍和专家的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人举行的图腾节日,早于屈原。然而,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篇已深入人心,因此人们“珍惜和哀悼他们,并在世界上讨论他们的话,以便代代相传”。所以纪念屈原的理论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间文化领域,中国人把赛龙舟和在端午节吃粽子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有许多起源和传说。这里只有以下四种:

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主张提拔贤能,赋予权力,使富裕起来,并主张联合抗秦,这遭到了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废黜,赶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离骚》、《田文》和《天问》等不朽诗篇,这些诗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克了楚国的京都。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屈原心如刀绞,但他始终不忍心放弃自己的祖国。5月5日,他写完代表作《怀沙》后,投河自尽,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把它们“扑通、扑通”地扔进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生拿了一坛雄黄酒倒入河中,说要用药物打晕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医生。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之后,每年五月初五,就有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出自纪念伍子胥。

江浙一带广为流传的端午节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伍子胥。楚国名将伍子胥和他的父亲、兄弟都被楚王杀害了。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前往吴国帮助吴国伐楚,并在五次大战中进入楚国都城郢城。当时楚平王已经死了,子虚挖了一个坟墓,鞭打了300具尸体,为他的父亲和兄弟报仇。吴王何璐死后,他的儿子夫差继承了王位。吴军士气高涨,被越国击败。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吴国被越国屠杀,并被越国收买。他被谗言陷害,夫差相信了他,给了他一把剑,子虚死了。子虚,一个忠诚的人,视死如归。临死前,他对邻居们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京的东门上,看着越南军队进城消灭吴国。”随后他自杀了。夫差听后大怒,于是在五月五日将子虚的尸体用皮革包裹起来放入河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出自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了纪念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孝顺的女儿曹娥救了溺水的父亲。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几天都没有看到她的尸体。那时,孝顺的女儿曹娥只有十四岁,日夜在河边哭泣。17天后,他也在5月5日投河自尽,5天后捞出父亲的尸体。这被传为神话,然后传到县衙总督那里,县衙总督将它立为纪念碑,并让他的弟子韩丹春作悼词。

孝女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有金所撰《曹娥碑》。后来,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庙。她居住的村庄被重新命名为曹娥镇,曹娥去世的地方被命名为曹娥河。

图腾祭祀起源于古越民族

现代出土的大量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曾出现一种具有几何纹和陶圩特征的文物。据专家推断,残存的氏族是历史上崇拜龙图腾的氏族——百越氏族。出土陶器上的装饰图案和历史传说表明,他们有连续纹身的习俗,生活在一个水乡,并将自己比作龙的后裔。其生产工具中,有大量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青铜器。作为日常用品,用于烹饪食物的印花陶鼎是他们独有的,也是他们族群的象征之一。直到秦汉时期,仍有100多名越人,端午节是他们为祭拜祖先而创立的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融入了汉族,其余的则演变成了南方的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今天,端午节仍然是中国人民中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盛大节日。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中国人庆祝端午节的盛大节日,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庆祝它。共同活动如下:

龙舟比赛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据传说,起源于古代楚国的人们对圣人屈原的去世依依不舍,许多人划船追赶救人。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通过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比赛的习惯盛行于吴越和楚国。

事实上,“赛龙舟”早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在鼓中雕刻龙形独木舟和玩赛跑游戏是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以娱乐神和人民。

后来,除了纪念屈原,各地的人们还赋予龙舟比赛不同的含义。

江浙地区划龙舟对纪念本土出生的近代女性民主革命家秋瑾具有重要意义。夜晚的龙舟上,灯光装饰,穿梭往来,场景动人有趣。贵州苗族在农历5月25日至28日举行“端午节”,庆祝插秧成功并祝愿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上赛龙舟,以纪念古代英雄燕红沃。不同的民族和地区对划龙舟有不同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南方许多面朝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都会举行各具特色的龙舟比赛。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省开始举行龙舟比赛。当时,台湾省知事蒋在台南市鹤吉半月池举办了一场友谊赛。现在台湾省每年5月5日举行龙舟比赛。在香港,也举行赛跑。

此外,龙舟赛首次传入日本、越南和英国等邻国。1980年,龙舟比赛被列入中国全国体育比赛项目,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比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首届国际端午节在中国湖南岳阳举行,岳阳是屈原的第二故乡。赛前举行了“龙头祭”,既保留了传统仪式又注入了新的现代因素。“龙头”被抬进曲子庙,在运动员“用红丝带画龙头”后,牧师念颂词并“点亮”龙头。然后,所有参加龙舟节的人都鞠躬三次,龙首被抬到古洛河边,赶往龙舟比赛。超过60万人参加了竞赛、集市和聚会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从那以后,湖南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龙舟比赛将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端午节吃粽子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一个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把它们“扑通、扑通”地扔进河里,说鱼龙虾蟹都吃饱了,不会咬医生的身体。人们看到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生拿了一坛雄黄酒倒入河中,说要用药物打晕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医生。后来,人们怕饭团被龙吃掉,就想出了用印楝叶包裹米饭,再用彩色的丝绸包裹,使之发育成褐色的种子。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当时称为“角粟”;东汉末年,小米用草木灰水浸泡,因水中含碱,用树叶包裹成四角形,煮熟后即成广东碱水饺子。

在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此时除糯米外,还加入了中药益智仁作为制作粽子的原料,煮好的粽子被称为“益智粽”。据《岳阳地方风俗》记载:“风俗用树叶包裹小米,将其煮熟,并彻底煮熟。从5月5日到夏天的至日,有一个粽子和一个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种类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用于粽子的大米“洁白如玉”,其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唐粽子”的记载。在宋代,已经有了“蜜饯粽子”,即水果被放入粽子中。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表明吃粽子在宋代非常时尚。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并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的五月初,中国人都要泡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粽子的颜色种类也更多了。从馅料来看,北方有很多北京小枣饺子;在南方,馅料的种类很多,有豆沙、鲜肉、火腿和蛋黄等,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裴香囊

孩子们在端午节戴香囊,据说有避邪驱疫的意思。其实是用来装饰内头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和香药,用绢布包裹,香气四溢,再用五色丝线系成一条绳子,做成一串形状各异的手串,各种精美可爱。

端午节吃鸭蛋

高邮的端午节很特别。有扎百蝎、贴五毒、贴符号、放黄烟、吃“十二红”等习俗。孩子们挂“鸭蛋”,即他们选择漂亮的鸭蛋并将其放在彩色线中并挂在胸前。

菖蒲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草”。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菖蒲、艾叶、刘桦、大蒜和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仁和艾虎。它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芬芳,妇女们竞相佩戴以驱邪。

艾,又名艾、艾蒿。它的茎和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其特有的香味能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以艾草入药,艾草有补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作用。艾叶加工成“艾绒”是艾灸治疗的重要药材。

菖蒲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其狭长的叶子中还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健骨、消滞、杀虫、杀菌的良药。

可见古人插艾叶和菖蒲对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端午节采集草药是中国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共同习俗。

悬钟雕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的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户户都挂铃铛和雕像来辟邪。唐开元皇帝在骊山讲武后回宫,疟疾肆虐。他梦见一大一小两个鬼穿着红裆裤,偷了杨贵妃的香囊和明朝的玉笛,在寺庙里跑来跑去。大鬼穿着蓝色长袍,戴着蓝色帽子,抓住那个孩子,挖出他的眼睛,一口吞下。明朝皇帝问大鬼:“我姓钟馗,也就是说,我是最厉害的武术家。”。我愿意为陛下驱魔。当明朝皇帝醒来时,疟疾将被治愈。于是我请画家吴道子根据梦中所见画了一幅钟馗捉鬼的画像,并命令所有的人在端午节期间张贴以驱邪。

喝雄黄酒

说到端午节,我们不能不提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长江流域非常流行。

古语有云:“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俗称“鸡冠石”,主要由硫化砷组成,含有汞,具有毒性。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制成的,没有纯饮。雄黄酒具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时,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

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成人将雄黄酒涂抹在他们的额头、耳朵、耳朵、手、脚和心脏上,以消毒和预防疾病。古诗云:“唯有小时候不忘,捧艾福普为额王。”它的意思是在端午节,孩子们拿着艾叶,穿上菖蒲,在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下“王”字,这样所有的鬼魂都可以害怕,孩子们可以长寿。

在角落、床底等处撒上雄黄酒驱虫,清洁环境。然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雄黄酒外用可以接受,但饮用有害,因此必须谨慎使用。然而,雄黄酒仍然是端午节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缺失令人遗憾。那么,我们把“熊”字去掉,准备一壶上好的黄酒。

游走所有疾病

游去百病是贵州端午节的流行习俗。男女老少去野外玩耍,穿上新衣服。中午1点左右,道路上,山上和树上挤满了人,手里拿着花草,他们很高兴。晚上回家煮花草洗澡。老人们称之为“百病游”“百病洗”。百病不出门游,百病不洗洗的人,一年到头都不会走运。

挂起龙的尾巴

端午节的时候,我讨厌戴装饰品。又称续命线、续命线、延寿线、长寿线,又叫“白索”、“冰韶”、“彩线”,名称不同,形状和功能基本相同。在端午节,它由五色丝绸制成,或挂在门口,或戴在儿童的脖子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或挂在床帘、摇篮等地方。据说它可以避免灾难和消除疾病,保佑安康和延长寿命。这种节日有五种形状:简单的五色丝线组合成一条绳子并系在手臂上;将金锡饰品装饰在彩色的绳子上,挂在脖子上;五颜六色的绳子被折成方形胜利并装饰在胸前;五颜六色的结被肖像佩戴;用彩色丝线绣画太阳、月亮、星星、黑色野兽和其他东西,以向长辈致敬。这种习俗始于汉代。东汉的应劭写了《一个失传的风俗故事》:“下午,人们用彩丝绑住手臂,以避免鬼和士兵,这样人们就不会生病,一个是长寿的龙,一个是士兵。”从那时起,他们就彼此习惯了,直到近现代。清·傅查敦的《燕京岁时记》记载了当时的习俗:“每当你到达太阳的尽头时,那些在深闺中聪明的人会用彩色的线制成老虎、粽子、葫芦、樱桃和桑葚,挂在发簪的头上或系在儿童的背上。”其中,在唐宋时期,朝廷赐给大臣们的东西就有省物之类的。唐代宗兴元元年,朝廷曾赐给一百把绳斧。《宋史·礼记十五》:“前一日,赐金线以官延寿,赐彩线以官。节假日穿。”

豆草

韩以前没见过格斗草。(历代社会流行事物考证:商何冰)其起源无从考证,一般认为与中医的产生有关。远古的祖先挣扎着生存,他们的生活很单调。在业余时间,他们通过与昆虫、草和野兽战斗来娱乐自己。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后,他们每年端午节都聚集在郊区采药,插在艾门以解决夏季的毒药和流行病,这成为一种习俗。收获后,经常举行比赛,以对抗的形式互相报出花和草的名字。他们中的许多人赢了,他们既有植物知识又有文学知识。


标签: 端午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