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问答

2016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经验问答 2024-02-04 15:12:01
小伙伴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小伙伴对2016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不是很懂,不过没有关系,小编今天就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2016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

众所周知,农历九月初九是每年的重阳节。根据日历,今年的重阳节是在九月九日。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下面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2016年重阳节是什么时候?

2016年,重阳节在公历2016年10月9日和农历2016年9月9日举行。主支是:猴年甲子日,1898年。

重阳节的由来

首先:

重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秋吉纪》云:“九月,令家宰,耕备收,举五要事。藏帝书藏于圣仓,唯敬。”“这是一个日子,一个伟大的皇帝,我将品尝祭品并告诉天子。”可以看出,当时有在秋天和九月收获庄稼时祭祀皇帝和祖先的活动,以感谢皇帝和祖先的仁慈。

汉代《西京杂记》中的宫人贾说:“九月九日,裴椋食棚饵,饮菊花酒,云使人长寿。”据传说,从那时起,就有了在重阳节寻求长寿的习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来的道士)追求长生不老和收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也有大型宴会活动,这是从先秦时期的庆丰年间的宴会发展而来的。《荆楚纪年》云:“九月初九日,四人相聚在一起,大摆宴席。”隋杜公关注云:“九月九日之宴,不知起源于何时,自驻宋以来未有变化。”长寿和宴饮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第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火仪式。

作为古代时令星宿的象征,“火”星在九月隐退,夏称之为“九月火”。“火”星的隐退,不仅让一向以火星为时令生产、时令生活象征的古人失去了时间坐标,也让火成为了神。

在古代,无知的古人总是对火有着莫名的恐惧,因此他们经常害怕和崇拜火神,并认为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长冬天的到来。因此,在“内火”季节,正如它所出现的那样,人们应该举行相应的告别仪式。尽管古代祭祀仪式的情况晦涩难懂,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后世重阳节的器具中找到一些古代习俗的痕迹。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在家祭灶为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火”的蛛丝马迹。古人把重阳和上巳或寒食,九月九日和三月三日作为相应的春秋节日。辛《西京杂记》说:“三月上第三名,九月重阳,与少女游戏,登高望远。”上思、寒食、重阳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以“火”的出现为基础的。

随着民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已经让位于通用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有所衰落,但人们对九月阳气衰微导致的自然气候变化仍有特殊的感情,因此古老的爬山避讳习俗仍流传到城市,尽管世人对此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已经成为夏冬回归后人们生活中的标志性建筑。如果说“上思”和“寒食”是人们在漫长的冬季后外出游泳的春节,那么“重阳”则是秋寒将至、人们即将归隐的礼仪性秋游,因此有“上思”的“出游”和“重阳”的“辞旧”。重阳节的习俗围绕着人们在这个季节的感受。

第三:

重阳节的起源据说是汉高祖刘邦的爱妃齐被杀害后,她身边的侍女也被牵连并被赶出了皇宫,流落民间,嫁给了一个穷人。因为她每年在宫中庆祝重阳节,为了长寿,她在节日期间插茱萸和喝菊花酒,所以她结婚后,按照宫中的规定在这一天庆祝重阳节,人们听说后纷纷效仿,因此这一习俗在民间广为流传。

重阳节的习俗

秋高气爽,桂花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充满了各种活动和兴趣,包括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

攀登高峰

古代重阳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阳节也叫“登高节”。相传这一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律《登高》是一篇关于崇阳爬山的名篇。爬山没有统一的规则,一般都是爬山,爬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机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晓,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头上顶一块蛋糕,嘴里说一句话,祝孩子万事如意。精致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放两只小羊,符合重阳(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阳糕上贴上红色的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是指“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用小红纸旗而不是山茱萸。现在重阳糕仍然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赏菊花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一年中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饮菊花酒源于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他的隐居、他的诗歌、他的酒和他对菊花的爱而闻名。后人纷纷效仿,所以重阳有赏菊的习俗。旧时代,文人士大夫也是为了亲近陶渊明,把赏菊和宴饮结合在一起。北宋时,开封为都城,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人们也称农历九月为“菊花月”。在重阳节,当菊花在傲霜盛开时,观看菊花已经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的习惯特别盛,而且不限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前后还是最盛的。

吴茱萸和菊花

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插吴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个香囊把山茱萸放在里面,或者戴在头上。大部分是妇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有考努斯参加重阳节的记载。除了佩戴山茱萸,人们还佩戴菊花。唐朝就有这种情况,古往今来一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祛邪除秽,招财进宝”。这就是头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还有人把彩带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给对方。

各地庆祝重阳节的习俗

除了以上常见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

在陕北重阳节的正式收获季节期间,有一首歌这样唱道:“九月,将有九个重阳节,所以秋天收获很忙。小米,小米,涨涨涨。”陕北的重阳节在晚上,一天就是一整天的收割脱粒。晚上,在树梢上,人们喜欢吃荞麦面和涮羊肉。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点上火,谈论土地,等到鸡叫了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时候,很多人会摘一些野菊花,放在家里女儿头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遵循蒸九层重阳米果的古老习俗。中国古代有重阳“吃饵”的习俗,即今天的糕点和米果。宋代《玉烛集》说:“九日吃菊花酒者,届时将收获小米、糯米,因其味黏而尝新物,因而成为习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在《闽九曲》中说:“闻节近重阳,惊闻野香,手提花篮拾野香。玉杵捣成青粉湿,珍珠叫郎味。”近代以来,人们将米果改造成了独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稻用清水洗净,浸泡2小时,取出沥干,与水混合磨成浆,加入明矾(溶于水)搅拌,加入红糖(加水煮沸制成浓糖液),然后放在蒸笼上,铺上干净的煮布,然后九次舀入米浆,蒸几分钟后煮出,米粉上涂花生油。这个米果分九层,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软的,可口的,并且不粘牙齿。敬老是重阳最好的礼物。

在一些地方,人们也有机会在重阳爬山,祭扫祖坟和纪念祖先。蒲县人在重阳祭祖多于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说法。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升天纪念日。村民们经常去妈祖庙或梅州的天后宫和宫庙祈福。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1989年,中国的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在这第一天,各地要组织老年人爬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


标签: 重阳

生活百科 健康养生 科普大全 经验问答
Copyright 百科网 备案号:冀ICP备2022029337号-5本站图文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大家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统计代码